孩子得不到及时满足就撒泼打滚,父母该怎么办

摘 要

  “不买我就不起来,5岁女孩撒泼打滚要玩具,父亲原地看3个小时不制止,如果你是家长有什么更好的教育方式?”这是我最近在知乎上看到的讨论得比较火的一个问题,相信大多数新

“不买我就不起来,5岁女孩撒泼打滚要玩具,父亲原地看3个小时不制止,如果你是家长有什么更好的教育方式?”这是我最近在知乎上看到的讨论得比较火的一个问题,相信大多数新手父母都遇到过这种情况吧?

下面,我先给出结论:对于孩子“撒泼打滚”,父母及时给予满足或以暴制暴都不能有效解决问题。

那么,我们还有没有更加有效的解决方案呢?如果你正为这个棘手的问题而感到头疼,我建议你好好阅读下面这篇回答。

我们知道孩子撒泼打滚这种行为属于“情绪表达”,原因是孩子有了情绪,但是缺乏合理的表达方式,所以才以“撒泼打滚”的方式呈现。

所以,要想解决这个问题,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:第一个方面是,是“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情绪”;第二个方面面,还要教孩子用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。

首先我们谈谈如何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情绪

首先父母要做的 就是放下自己的评判,给孩子一个安全表达的空间。因为情绪没有好坏,对于当事人来说,情绪就是真实存在的,它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,应该看见并承认它的存在。

不能否认孩子的情绪,比如孩子说说菜太咸了,那么咸就是他当下的体验,父母不要说:“我尝着不感觉咸啊“,甚至说出一些不耐烦的话,比如“吃个饭哪那么多毛病,平时你不也吃得好好地吗?“这样一来,孩子还是觉得不舒服,但是又不知道该如何表达,有时候干脆就大哭大闹了。

其次就是教孩子将情境与感受联系起来表达。比如你就会“对孩子说”:“哦!奶奶今天又给你买了一个玩具,现在你很高兴,对吗!”或“哥哥拿走了你的绘本,你很生气,对吗!”然后孩子就会知道,他目前的这个感受叫做“高兴”或者“生气”,而理由是收到了奶奶给买的新玩具和哥哥拿走了他的绘本。

当你一次又一次地给孩子做好示范后,孩子自然就会养成将情境与感受联系起来的好习惯,也越来越会识别自己的情绪。

这样一来,当事情真的发生的时候,孩子才有能力将“哥哥抢走了我的绘本,我现在很生气!”说出来,而不是大哭大闹。

但是生活不是总能如你所愿,有些孩子即使说出了自己的情绪和感受,但是还是会忍不住“撒泼打滚”,那么这个时候,家长又该怎么办呢?

下面我们再谈谈如何教孩子正确地表达情绪

孩子仅仅有“说”这个能力是远远不够的,因为,能说出来只是帮助孩子识别了自己的情绪,而并没有让孩子学会如何去解决让他生气的问题。也就是说当孩子识别了自己的情绪之后,他的确是说出来了,但是他却仍然使用着不合理的方式进行表达,而不去思考自己应该如何解决问题。

那么这个时候,我们在承认他的感受的同时,需要控制住他的行为,直到他恢复到一个比较稳定的状态。比如,当哥哥拿走了弟弟的绘本,而弟弟准备伸手去打哥哥或摔东西时,父母可以帮助孩子说出他们的感受,这时你就可以说我:“妈妈/爸爸知道,哥哥拿走了你的绘本让你感到很生气,所以你很想打他,而且,似乎你也不知道怎么表达你的生气,所以你就想摔东西。

在这个过程中,也许孩子的情绪会维持一段时间,不过孩子的情绪最终会平静下来,因为他的情绪被看见和接纳了。这个时候,我们就可以和孩子讨论刚才他的情绪上到底发生了什么?是如何由崩溃变成平静的?以及如果以后再碰到类似的问题,他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式?

下面我给大家举个例子。

当孩子平静下来后,父母可以跟他一起聊聊:今天晚上那件事情,你很生气,你是用什么方法处理的?

孩子:我非常生气,所以我把我的绘本给撕掉了。

妈妈:嗯,你觉得这样是不是最好的方法呢?

孩子:不是。

妈妈:如果这个情况再发生一次,你觉得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处理呢?

孩子:沉思了片刻。再遇到这样的情况,我不会再乱撕东西了。

妈妈:嗯,那我们有没有其他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呢?比如你可以和哥哥谈条件,让他用你喜欢的“小自行车”一天的使用权和你做交换,或者去做点其他自己喜欢做的事情,或者告诉妈妈你希望妈妈怎么做,你觉得这样的方式是不是更好一点呢?

孩子:是的。

这样一来,孩子每经历一次激烈的情绪状态,他都可以学到一些新的东西,看到更多不一样的可能性,他就会慢慢学会以“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式”来处理情绪和感受,因此,孩子自我情绪管理的能力也会越来越强。

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类型,性格只有特点,没有缺点,当孩子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阻力时,家长不要先入为主地评判孩子的行为,而是要给予孩子更多的陪伴、倾听、和支持,只有当孩子感觉到自己获得了足够的包容和接纳,他们才敢于和我们分享他们的世界。

最后,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。

qyangluo
留言与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
昵称:
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
验证码: